一個家族能給女兒家的供養(yǎng),資源,就只有這么多。
母族的力量才是最大的一份。
她這個身份,下面還有同母的弟弟,作為親母,烏雅氏要把更多的留給這個男丁。
能得了外家的這份偏愛,不是因為她討人喜歡,也不是什么就愛這個孩子。
而是因為,她的母親烏雅氏,把她養(yǎng)出了能“出息”的模樣,所以不管是舒穆祿氏,還是烏雅氏,愿意給她一部分投資。
當然,她要帶給這些投資人更多的回報。
突然,寶兒就摸出了當年為何孝恭仁皇后整日的,烏雅氏,烏拉那拉氏的榮耀了。
根子上,她現(xiàn)在就是這么起來的。
而烏雅氏跟烏拉那拉氏就是這位先太后的根基。
當年她就說,包衣世家盤根錯節(jié),這個根子扎的深到什么程度,即便是帝王也摸不太清楚的。
現(xiàn)在看看,豈不是真有點那個意思了?
隨便一個小姑娘,只是有“期望”就能牽動這么多的家族跟著一起動起來。
那一代代的下來,存在宮里的人脈,得多到何等地步......
寶兒不想去御前,所以她學的也不是什么如何做寵妃的那套。
她開始將眼睛落的就是皇子身上。
賭下一代帝王,那是傻子干的事兒。
選下一代帝王,才是她應該去籌謀的。
而她本來的目標就是皇長子....永璜!
不因為別的,而是單純因為這個皇子的身份能連帶富察氏。
緩緩閉上眼睛,寶兒讓自己的心更平靜一些,還是睡吧,像如今這般,能好好睡一覺的時間,越發(fā)的少了。
入宮后,一輩子都是殫精竭慮。
眼看著就要年底了,距離下一屆的小選,沒幾個月時間了。
清朝小選,并不如影視劇內(nèi)看到的那么簡單。
清承明制,基本沿襲了明代的宮女制度,但是在選擇的范圍和方式上有很大的改革。
比較而言,更為嚴格。
清代宮女選擇的范圍只限于內(nèi)務府各佐領所屬上三旗(正黃、鑲黃、正白)包衣任職佐領、管領以下家庭的女兒。
初期選宮女是一年二次,時間為每年的二月和八月,從順治十八年后改為每年一次,時間是二月初二日。
凡年齡在13歲以上者,便造冊送內(nèi)務府會計司備選。
在選期的前一天晚上入宮,第二天天明時由敬事房太監(jiān)帶到皇帝或皇后、太后前選閱。
以6人為一排,每人身上掛一木牌,上面寫有旗分和姓名,被選中者喚出排,入選后當日留宮內(nèi),否則立即遣出。
若有妃嬪的姐妹或親族女子則另組一排檢選。
如果此次已經(jīng)入選,但是在所選名額之外,就令會計司記名,即“記名宮女”,下次再選時先以記名者入選。
若是記名后未到下次選閱時父母就將其嫁出去,則屬于抗旨。
宮女的身份也不盡相同,上層的為宮中女官,下層的為普通奴仆。
對于女官除了年齡、身體、品行諸條件外,還必須掌握女工等技藝。
據(jù)史料記載:“宮廷歲選秀女,凡選中者,入宮試以繡錦、執(zhí)帚一切技藝,并觀其儀行當否,有不合格者命出,以次遞補,然后擇其優(yōu)者,教以掖庭規(guī)程,日各以一小時寫字及讀書。寫讀畢,次日命宮人考校,一年后授以六法?!边@些宮女中比較優(yōu)秀的就成為宮中的女官。